摘要:電影是如何賺錢的?一部影片的誕生主要有制作、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,制片人需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商業形式。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性,但需注意,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,很多影片會綜合不同門類的特征,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種“創新”。 第一種:分步驟投入。資金分幾步到位,合同中規定,當某些條件滿足時,如劇本完成、卡
今天常識百科網給各位朋友講解下 電影制片方是怎么分成的 的百科知識,其中也會對電影是如何賺錢的?(電影賺的是什么錢)進行專業解釋,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,別忘了關注本站,現在我們開始吧!

電影是如何賺錢的?
一部影片的誕生主要有制作、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,制片人需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商業形式。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性,但需注意,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,很多影片會綜合不同門類的特征,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種“創新”。
第一種:分步驟投入。資金分幾步到位,合同中規定,當某些條件滿足時,如劇本完成、卡司選定等,下一步的資金便自動到位。第二種:包裝買賣、貨成交易。制片人或經紀人先將影片的要素組合好,如確定劇本、主要演職員、拍攝計劃等,然后找一家電影公司,以求得到它們的投資。一旦對方答應,簽下合同,然后拿著合同再去找別的資金,包括銀行貸款。等影片拍竣,電影公司便來提貨(拿底片)。第三種:預售或稱賣片花。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攝完成前,先將影片的發行和放映權分門別類賣出去,但是,賣片花得到的一般不會是現金,而是期票,因此制片人需要到銀行去按一定折扣兌換成現金。賣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制作班子的陣容,二要看行情。一般情況下,一部影片靠預售大約能得到60%的制作費用。第四種:私人集資。一般只適用于低成本影片,由制片人通過私人渠道融資,需要成立有限合伙公司。
資金的多寡、融資的難易,是跟制作方對影片的控制權成反比的。預算越高,資金由好萊塢大廠包辦,往往意味著制作方必須放棄諸如劇本的定稿、卡司的選擇、最終剪輯權等藝術權限。如果是電影公司負責開發項目并發行,那么,制片人只是一個雇員而已。所謂的“獨立制片人”,真正的獨立程度因人因項目而異。制片人策劃工作做得越多,籌集到的資金越多,他的獨立程度也就越高。隨著制片人工作“能耐”及職能的增加,電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對削弱。在電影公司承擔的各種角色中,關鍵的不是制作,也不是融資,而是發行。
發行聽起來很簡單。西方的電影院大多掌握在幾條院線手里,發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幾個客戶打打電話,介紹產品,然后在報紙和電視上打打廣告?的確,發行工作無非就是那么幾件事,但你若不進那個圈子、不是八大電影公司之一,你就根本做不到這些工作。發行商和放映商歷來有矛盾,但它們之間的你爭我奪仿佛是老夫老妻吵架,別人休想乘機插一腳。
在北美市場,放映商的提成有兩種方法:一是收取一筆固定租金,然后再提一個較小的比例;另一種是不收租金,但提一個較大的比例,另外,提取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高。按照業內規矩,發行商在北美市場提成30%,海外市場(指北美之外)提成40%。注意:這里說的發行提成沒有包括廣告費,那些都是另算的。而且,按現在的行規,一部商業大片,宣傳費按制作費的大約50%來預定。
至此,我們來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,制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,北美市場賣了1億美元的票房。它是不是一舉賺了5000萬美元呢?非也。首先,媒體報道的1億美元票房沒有減掉放映商的所得。讓我們采用前面介紹的公式,即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。接著,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%,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。而那5000萬美元制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萬美元(即5000萬美元的50%)的廣告宣傳費,這一算下來,就成了7500萬美元支出減4900萬美元收入,變成了虧損2600萬美元。怎么樣?傻眼了吧?
周邊收益才是搖錢樹
好萊塢不靠票房掙錢早已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課題,美國著名的好萊塢經濟學家愛德華·艾波斯坦在他的研究中點破了這塊藝術圣地的經營之道:今日的好萊塢已經不再是“夢工廠”了,本質上它已經變成一種服務機構——一個關于夢想的交換所。
好萊塢有了新的生存之道,由于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,巨大的家庭娛樂市場正向電影公司頻頻招手?,F在,只有不到2%的美**晚上會出外看電影,95%的人則會留在家里看電視。迪斯尼公司是第一家拿到在電視上播放其影視作品權力的公司。到1960年代,每一家電影廠都有了這張牌。接下來,錄像機的興起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生財之道。到20世紀80年代,他們在錄像市場的收獲迅速超過了電影院的票房。
更令電影公司欣喜的是,他們鎖定的青少年觀眾也是電子游戲的忠實受眾。于是,電影公司們又從這些領域撈取利潤。電影變成了創造道具,由之衍生出的電視節目、卡通、錄像和電子游戲被賣到世界各地,其收益遠遠超過了電影院票房。2005年,電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不到他們總收入的15%,但它們從電視、有線電視、DVD,錄像等家庭娛樂項目中賺到的錢卻占總收入的85%。
如今,好萊塢的主要任務已經不是把名導演、影星和所有的拍攝資源捆綁在一起生產電影,而是把從知識產權中掙到的錢“攢”在一起,然后再分配到不同的地方,包括創造、發行和為知識產權投資的人手中。好萊塢正在變成美國的“藝術華爾街”。
計算公式
收益=票房-放映商提成(票房×提成比例)-發行商提成[(票房-放映商提成)×發行商提成比例]?-制作費-廣告宣傳費(制作費×50%)
電影票房收入中,電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
電影票房大約是實際投資額的三倍左右。才能回本!
電影票房,分成如下:電影發展基金5%,營業稅3.3%;院線50-60%;其余為制作商和發行商。
1、假如一部電影,2億投資,有10億票房,分成如下:
電影發展基金0.5億
營業稅0.33億
院線5-6億(主要看片子跟電影院怎么分成的);
制作商和發行商分剩余的3.17—4.17億(這些錢還要除去的宣傳費和制作成本,如果電影制作宣傳2億,那么制作發行公司的利潤就是1-2億)
2、另外當制作發行方可以在后期受益再賺一筆,例如在電視頻道放映、網絡直播以及制作光盤等。
3、有幾個關鍵點
A投資和實際投資。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,都是噱頭,要是真的投資那么多,真的就虧死了
B新人與老人。對于電影新人來說,可能需要3倍于老導演的投資。
C院線。對于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,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,可以上下通吃,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,以獲取利益。
電影票房收入中,電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?比例各占多少
電影院線,簡稱院線,是指經營者通過掌握相當數量的電影院,在某一城市或地區建立放映網絡,壟斷某一新版影片的公映,從而獲取巨額經濟利益的經營體制。
影院,是純粹放映電影的地方,被院線控制。
發行方,與影院直接接觸的,為影片做宣傳的,會投入一些費用。
制片方,毋庸置疑,電影的制造者,最先出錢風險最大,完成電影制作給發行方。
電影分賬:院線+影院+發行方+制片方+稅收
比例差不多:院線與影院:制片方:發行方:稅收=4:3:2:1
電影的票房都是如何分紅的呢
由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電影投資中來,大家都比較關心電影的票房是如何分紅的?像《戰狼2》的票房是56億,投資者是不是就能分到56億呢?并不是的,具體如何分賬如下: 總票房劃分 中國電影業對于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: 1、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,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(簡稱專資辦),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。 2、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.3%的特別營業稅,及5%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。剩余的91.7%認定為一部電影的“可分賬票房”。 可分賬票房劃分 在可分賬票房中,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%(部分影片同檔期處于競爭劣勢,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,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。返點一般占到可分賬票房的3-5%);中影數字提留0-3%的發行代理費。 剩余的40-43%才是歸于電影制片方和發行方的“凈票房分賬收入“。 凈票房分賬收入劃分 發行方:收取凈票房分賬收入的5-15%作為發行代理費用。但很多情況下,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,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-20%的代理發行費。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、買斷發行、預付制作費用等方式,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。 最終,片方分賬的票房回款公式為: 1*(1-3.3%-5%)*43%*(1-0.1)=33%。這是一般情況下的制片方分賬。也就是說,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,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。這也就是為什么一般說,一般票房達到電影成本3倍才可以回本!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,歷年來,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斷創造奇跡,在國際上也更具影響力,好電影也越來越多,也讓電影版權認購站在新的投資風口!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,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,投資順利??!
電影眾籌什么意思
即拍電影的成本由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而提供。 由發起人、跟投人、平臺構成。具有低門檻、多樣性、依靠大眾力量、注重創意的特征,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,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。一般而言是透過網絡上的平臺連結起贊助者與提案者。 群眾募資被用來支持各種活動,包含災害重建、民間集資、競選活動、創業募資、藝術創作、自由軟件、設計發明、科學研究以及公共專案等。 Massolution研究報告指出,2013年全球總募集資金已達51億美元,其中90%集中在歐美市場。世界銀行報告更預測2025年總金額將突破960億美元,亞洲占比將大幅成長。 擴展資料: 眾籌特征: 1、低門檻:無論身份、地位、職業、年齡、性別,只要有想法有創造能力都可以發起項目。 2、多樣性:眾籌的方向具有多樣性,在國內的眾籌網站上的項目類別包括設計、科技、音樂、影視、食品、漫畫、出版、游戲、攝影等。 3、依靠大眾力量:支持者通常是普通的草根民眾,而非公司、企業或是風險投資人。 4、注重創意:發起人必須先將自己的創意(設計圖、成品、策劃等)達到可展示的程度,才能通過平臺的審核,而不單單是一個概念或者一個點子,要有可操作性。 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眾籌
進口分賬電影的票房分賬比例是怎樣的呢?包括制片、發行、院線、影院。謝謝
大概是這樣的 具體不清楚
好萊塢制片方 能拿到票房的百分之25
院線和影院能拿到百分之57左右吧
剩下的百分之18是發行方的 也就是中影和華夏的 因為在中國只有他們能發行好萊塢分賬片
院線和影院的分成不清楚 應該是影院占大頭
電影的票房都是如何分紅的呢
由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電影投資中來,大家都比較關心電影的票房是如何分紅的?像《戰狼2》的票房是56億,投資者是不是就能分到56億呢?并不是的,具體如何分賬如下: 總票房劃分 中國電影業對于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: 1、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,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(簡稱專資辦),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。 2、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.3%的特別營業稅,及5%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。剩余的91.7%認定為一部電影的“可分賬票房”。 可分賬票房劃分 在可分賬票房中,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%(部分影片同檔期處于競爭劣勢,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,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。返點一般占到可分賬票房的3-5%);中影數字提留0-3%的發行代理費。 剩余的40-43%才是歸于電影制片方和發行方的“凈票房分賬收入“。 凈票房分賬收入劃分 發行方:收取凈票房分賬收入的5-15%作為發行代理費用。但很多情況下,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,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-20%的代理發行費。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、買斷發行、預付制作費用等方式,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。 最終,片方分賬的票房回款公式為: 1*(1-3.3%-5%)*43%*(1-0.1)=33%。這是一般情況下的制片方分賬。也就是說,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,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。這也就是為什么一般說,一般票房達到電影成本3倍才可以回本!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,歷年來,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斷創造奇跡,在國際上也更具影響力,好電影也越來越多,也讓電影版權認購站在新的投資風口!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,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,投資順利??!
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么分成怎么算?
小伙伴們還知道什么其他的歡迎評論區補充哦
電影投資商、電影院、發行方和導演這四方是如何分錢的?
電影投資的,負責出錢給導演拍電影。
導演拍完電影,電影上映了,賺到了錢,把成本還給投資商。
發行方就是影片上映以后,向投資商買了版權,發行電影的DVD什么的,賺到的錢是自己的。
導演就負責發片酬,剩下的錢就是自己的。
電影的片方和投資方有什么差別?
1、定義不一樣 片方(制片):制作電影、電視劇以及廣告等,以提供制作和發行等服務。 投資方(出品):出資人、企業法人或權威人士。 2、職責不一樣 片方(制片):整部影片的籌建負責人,負責拉贊助、找投資,成立劇組、決定用哪個導演、選哪些演員等,負責劇組的日常生活與維持劇組的拍攝活動,以及成片之后的宣傳與播放等一系列事務。 投資方(出品):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,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(比如說票房情況、受歡迎程度、續集的可能性等),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投資出品該影片。 如果以企業來作比喻界定,投資方是董事長,制片方就是總裁。 擴展資料 影視工作職業介紹 1、制片人 影視劇制片生產制作人。 全權負責劇本統籌、前期籌備、組建攝制組(包括演職人員以及攝制器材的合同簽訂)、攝制資金成本核算、財務審核;執行拍攝生產、后期制作;協助投資方國內、外發行和國內、外申報參獎等工作。 劇組的主宰,攝制組的最高權力者,既有權決定聘用優秀成員,也有權開除在劇組違紀行為的成員。從片子的形成到片子的上映,是全片貫穿的核心 。也有的影視公司的老板或投資方在影視劇中署名制片人職務。 2、導演 制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,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。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。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,導演的任務是: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,發揮他們的才能,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。